欢迎登录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领导信箱 加入收藏

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

安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首页

创新思路 多模式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安徽理工技师学院扎实开展技能提升行动

发布日期:2020-10-28 来源:党委工作部

安徽理工技师学院,原淮南矿业技师学院,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主办,是一所以技师教育为龙头、技工教育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为主体的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51年,2018年更名为“安徽理工技师学院”。现有在册学生一万余人,开设智能化煤矿开采、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20多个专业。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技能人才建设之路。办学七十年来,学校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大多数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高技能拔尖人才。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煤炭系统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推行新型学徒制,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学校顺应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形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2018年底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签订协议,成为安徽省首批、淮南市唯一一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技师学院,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探索出企业职工培养的崭新方式,取得了培养规模逐年增加、培养层次全覆盖、培养范围有突破等显著成效。2019年,有学员1000余人,占全省总数1/4。2020年10月,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在企业现场隆重开班,受到企业上下一致欢迎。截至目前,学员总数已达到5000余人。淮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学校打破常规,开拓创新,顺应形势,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淮南市企业高效培养技能人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晓燕来淮调研时,对学校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创新,以及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给予充分肯定。今年6月份举办的安徽煤炭企业电工技能大赛中,获得前6名选手中有5名是安徽理工技师学院培养的技师学员。良好的培养模式受到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来淮调研点名表扬。

二、以大赛为引领,实现“改革、提升”双促进

以赛促教,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积极对接省赛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今年7月,学校组织12位教师参加省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取得了1个省赛二等奖、6个市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以赛促学,推进专业技能提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全面对接,掌握过硬的技能,是技师学院学生就业竞争的主要砝码。学校以世界大赛为契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训练,强化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学校成立3个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大力推动“项目载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今年5月,学生张宇轩在全省146名选手中突破重围,直接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安徽集训队!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职业技能大培训

学校扎实推进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助推实现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实现全日制职业技能教育与“大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双轮驱动”飞速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培训”格局,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避免集中培训带来的风险,学院采取“互联网+技能培训”模式,利用中国职业培训在线、技能人才培训网等平台对全市多个行业、企业的一线员工展开培训,培训总量3.7万人次,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终身职业教育基地。

四、拓展“校际、校地、校企”合作,形成联动发展新格局

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先后与阜阳理工学校、淮南科贸学校等20多所学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泗县人民政府、淮南市大通区政府、淮南市毛集试验区等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海尔集团、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陕汽淮南汽车专用有限公司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当前技工招生困难的大坏境下,安徽理工技师学院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多方举措,通过校地、校企、校际合作积极拓展生源,实现招生跨越式增长,从2018年的676人、2019年的2906人,一跃增长为2020年的4100人,实现了招生人数幂次方增长,也推动促成了校际、校地、校企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乘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安徽理工技师学院将以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创新思路,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多模式培养体系,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优秀人才,为推动发展高质量、精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真正助力技工大省和制造强省建设!(撰稿:藏兰兰   审核:卜红兵   发布:戴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