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领导信箱 加入收藏

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

安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首页 > 淮河能源要闻 > 正文

首页

【回眸五年看成就 喜迎党代会】开启智慧矿山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0-11-16 来源:淮河能源报

从手拉肩扛到机械化作业,从智能化工作面1.0版到2.0版,从盾构机第一代到第二代,集团公司在转型发展中着力转“粗”、转“笨”、转“累”,实现了一次次蜕变

转变生产方式是推进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来,集团公司坚定不移走生产方式转变之路,坚持“四化融合、七措并举”,依靠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力求解决战术落后问题。“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智慧矿山建设有序推进,效率效益同步提升……这一条更快捷、更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清晰。

全断面盾构机作业线进尺创造了淮南矿区岩巷掘进新纪录;智能化工作面完成了由1.0版向2.0版的升级;机械化煤、岩巷高效综掘示范线建设全面推广;智慧矿山建设成效初显……这些以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如今都变成了现实,也正是这坚定不移的转变,在助力企业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机械化掘装支运,集成作业线更高效更安全

11月5日,从煤业公司顾桥矿全断面盾构机作业线上传来了好消息,盾构机作业单班进尺和圆班进尺分别达到18.8米、40.1米,创造了淮南矿区岩巷掘进单班和圆班进尺新纪录。这一成绩不仅是集团公司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取得的重要突破,更是淮南煤矿人多年来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5年前,世界首条立井煤矿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作业线在煤业公司张集矿建成,第一代盾构机开始了它在集团公司的首次亮相。面对地质条件、设备安拆等种种技术难题,集团公司积极创新,突破传统工艺束缚,在两条试验巷道中共掘进了2040米,创造了平均单进13.2米/天、最高月单进560米/月、综合单进397米/月等优异成绩,把岩巷掘进单进和生产效率提高了5至10倍。

“第一代盾构机的成功应用不仅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更坚定了我们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信心和决心。以此技术形成的专利获得了安徽省专利金奖,为第二代盾构机成功研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时任张集矿矿长,现任工程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执行院长曹承平表示,“当前,工程院主要工作之一是围绕集团公司能源主业,立足破解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以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生产方式转变,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在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徐敬浩看来,这几年岩巷施工双效的提升不仅来自盾构机的使用,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应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2016年相比,集团公司本土煤业岩巷液压钻车(钻装机)作业线由月均8条到20条,岩巷综掘作业线由月均20条到33条。机械化的普及让岩巷综掘率由41.3%提升到49.7%,岩巷机械化率由48.5%提升到67%,岩巷综合单进87.6米提升到99.7米。”

与岩巷相比,煤巷掘进的机械化程度更高,“综掘机+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的机械化作业线已在集团公司全面推广。前段时间,谢桥矿掘进三区131队队长皮亚军明显感觉工作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谈到原因,皮亚军笃定地把功劳记在了煤巷机械化应用上,特别是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的投入使用,让一直以来困扰着掘进队伍支护作业效率低、占用人员多等问题迎刃而解。

5年前,皮亚军所在的队伍是一支普普通通的综掘队,施工工艺很传统。“那时候2个人一台钻机,割完窑用人力扛着设备材料走到迎脸,打钻的时候粉尘大得看不清人,噪音吵得听不见话,打一个6米锚索眼要20多分钟。每次接完风水管、顶机以后衣服都被淋透了,劳动强度大不说,关键是在迎脸干活有安全隐患。”皮亚军回忆道。

而现在,这些问题已成为过去,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的两级升降平台,让职工在作业时能够合理调节高度,方便地实现巷道内不同高度、不同角度锚杆孔的机械化施工。施工时,操作人员站在距离地面1.3米的操作平台上,大大减少临时支护及顶板施工时片帮、掉顶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威胁。“现在一个人操作一个钻车臂,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打完一个眼,两臂可同时进行支护,平均一排窑可节省1到2个小时。”皮亚军自豪地说。

“当前,本土煤矿在籍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53台,现有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作业线25条,都实现了‘掘、装、支、运’全机械化作业。自2018年以来,使用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进行迎头支护的煤巷39条、岩巷17条,煤巷累计进尺36830米、岩巷9454米。”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智能化更新升级,“点着鼠标把煤采”成现实

前不久,煤业公司三季度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现场会在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矿召开,煤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少银对今年以来生产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效及顾北矿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是什么样的成绩如此值得称赞?答案是一个工作面圆班生产原煤超12000吨。如果单看这个产量数字,在集团公司或许算不上顶尖,但如果这是一个不足百人的采煤队施工的A组煤工作面,这足以让大家竖起大拇指。而这就是集团公司首个智能化2.0版工作面——顾北矿13321工作面带给我们的惊喜。

把视角转到5年前,放眼整个集团公司,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工作面,大多数生产面依然用着人海战术、人盯人战术,常常撇钩延点不说,生产效率还上不去。当时,企业面临着去产能的压力,再加上煤炭市场不景气和人力资源短缺等难题,可以说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2015年年底,集团公司首个1.0版智能化工作面——张集矿1312(1)工作面试运行,从生产方式上着力转“粗”、转“笨”、转“累”,不仅系统运行可靠、故障率低,更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从源头上扭转了过去广种薄收的被动局面。“智能化工作面建设不仅仅是比拼先进设备,更不是以新设备替代老设备,一换了之,它是管理、技术、工艺、系统等多方面的高度融合,是颠覆传统采煤方式的一次革新。”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5年过去,煤业公司张集矿、潘三矿、谢桥矿、顾桥矿相继建成了7个1.0版智能化工作面,通过这些摸索实践,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今年,煤业公司对标国内先进智能化开采面,在1.0版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面的经验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了智能化工作面的再升级。如今,智能化2.0版13321工作面已经慢慢走入了众人的视线。

智能化2.0版工作面系统具体好在哪,顾北矿综采一队队长王辉很有发言权。“13321工作面不仅有集成集控等五大系统,煤机能够自动找直,还可以自动记忆割煤,支架也具备成组控制、自动跟机功能,这让我们的生产方式完全变了样。”

要是在以前,一支采煤队如果不足百人,想玩转一个工作面可不容易。现在不同了,自动化、智能化让很多工作变得简单。在13321工作面,泵站司机、皮带机司机、控制台司机三岗合一,一个人就能满足以前三个人的操作需求,而煤机司机、支架操作工则直接变成了巡检人员,生产班当班出勤人员由24人减少到15人,面内控制在9人以内。现在,这支全队96人、井下日出勤60人的队伍,圆班完成产量12000吨并不是难事。

人变少了,为什么能保持高效生产?综采一队井下集控中心司机吴林有话说。“现在我们工作面的运输、泵站系统都能一键启停,还有故障连锁急停,煤机和支架可以远程操控。不要小看这些变化,以前需要自己动手的工作,现在通过系统自动控制和远程操控就能解决,我们站在后方,不仅安全上有保障,干起活来也轻松了。”

“13321工作面作为集团公司‘淮河三号’精煤的主力生产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回采势头,从6月开始回采至10月底已经完成回采466米,生产原煤78.6万吨,为集团公司实施精煤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智能化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刘飞说,“在13321工作面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改进系统参数,调整队伍结构,为下一步集团公司推广2.0版智能化工作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信息化互联互通,矿井实时数据一手掌握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张集矿信息化调度指挥大厅或者顾桥矿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一定会感觉身处信息的海洋,四周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海量的数据,随时可以查询掌握矿井主要场所的基本信息、设备装配、实时运转、人员活动等情况,“一屏尽览,一网打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而这就是集团公司打造智慧矿山建设最直观的感受。

回想5年前,集团公司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拿矿井举例,地面人员想要了解井下实时生产情况,除了电话询问以外,靠的是为数不多的视频监控。而即便有摄像头,往往也存在着传输效率慢、质量差,存储能力跟不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秩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未来企业之间将在更高层面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关键看谁的管理更好、谁的效率更高、谁的成本更低,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从集团公司信息化推进会上传递出的声音明确而有力。

近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围绕“智慧企业”的建设思路,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提升企业“六大能力”,全面建设信息化四大支撑体系。通过“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综合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四个层次的建设,融合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为煤矿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经营决策等提供多维数据支持,达到双效提升的目标。

在张集矿,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张集矿三级数据中心实现了分级存储和共享利用,所有系统的分级管理和业务流程上下贯通,一键登录信息集成平台即可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目前,矿计划通过‘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综合智能化’等信息自动采集、标准化处理,综合集成,与安全生产、经营党群等管理流程环节的信息化应用结合,逐步实现智能矿山建设。”该矿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韩志业说道。

顾桥矿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做到了深度融合,核心万兆环网、地面千兆环网、井下万兆环网三套子网络已经建成,实现了数据融合互通,有效防范了信息孤岛,提升企业智能生产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矿井通过建立GIS一张图协同系统,实现多系统间的融合,脱离对绘图软件和纸质文档的束缚,各类信息资料随时调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矿信息中心技术主管杨春勇表示。

今年是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攻坚年,随着建设不断深入,信息化早已深入安全生产、经营党建、日常办公等各方面工作中。今后,信息化在企业工作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将不断刷新我们的思想认识、生产方式、工作流程等。

“通过信息化集控系统的建设,张集矿、顾桥矿分别减少岗位用工119人、80人,本土煤业其他矿井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都在同步推进。”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把信息化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升级、转型发展,让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效益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潮平岸阔帆正劲,乘势开拓谱新篇。“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步伐迈得坚定而有力,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而放眼“十四五”,如何持续走好这条转变之路也早已开始谋篇布局。1.0版、2.0版智能化工作面明年即将实现同步上“线”;远程遥控掘进机+半/全自动锚杆锚索钻车作业线将进一步实现工作面无人、少人化;单轨吊网络化运输示范线推广建设,“四流分离”正逐步实现;“110工法”将继续在矿井生产中运用……

这些生产方式转变不仅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又抓住了关键技术细节,既围绕六大主导工艺升级,更落脚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新装备、新工艺不断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双效为目标不断激发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孙飞)